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白居易《清明夜》注音:
2025年07月28日
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白居易《清明夜》注音:
2025年07月28日
一共1010首
李白全集
第一集(古诗五十九首)
第二集(乐府三十首)
第三集(乐府三十七首)
第四集(乐府四十四首)
第五集(乐府三十八首)
第六集(古近体诗二十八首)
第七集(古近体诗五十三首)
第八集(古近体诗四十三首)
第九集(古近体诗二十四首)
第十集(古近体诗三十二首)
第十一集(古近体诗二十五首)
第十二集(古近体诗二十五首)
2025年07月28日
文言文《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2025年07月28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两句诗出自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生,更加感到亲情的可贵。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诗的一、二句用“线”和“衣”将母亲与孩子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真挚感情。诗的三、四句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赶制衣服的场景来深化了骨肉之情,将母亲的慈母形象塑造得真切感人。
2025年07月28日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
赵国使者请求魏国出救兵,魏王惧怕秦国,不敢救赵国,信凌君盗取兵符,让杀手击杀边将晋鄙,率领八万军队击溃秦军,解决了赵被围攻这件事。
侯赢。
侯嬴,战国时魏国人。是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侯赢帮信陵君“窃符”成功之后对信陵君说:“我本当跟随公子出力,可是年老体衰,已经不行了,请允许我计算行程,当公子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侯嬴面向北方自杀,以表示我的忠心,报答公子的知遇之恩。”在信陵君等人走后,侯嬴果然就面向他们远去的方向自刎而死了。
2025年07月28日
"须知少时凌云志,自许人间第一流"是一句来自吴庆坻的古诗。这句话的意思是,应当记住年轻时立下的凌云壮志,决心成为世上最顶尖的人物,干出最杰出的事业。这里强调了年轻人应有远大抱负和决心,努力追求卓越的生活和事业。然而,诗中也提到了岁月蹉跎过,名利两无收的情况,暗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并积极应对。
须知少年凌云志的意思:少年自有凌云志,读书岂为稻粱谋,且趁年少恣意狂,我命由我不由天。
“须知少年凌云志”出自清·吴庆坻《悔余生诗》:
2025年07月28日
1. 爱祖国高于一切。—— 肖邦
2.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3.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4.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6.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7.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8. 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拿破仑
9.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2025年07月28日
无法回答。
因为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有很多诗歌作品与之相关联。
然而,数量众多,无法一一列举,且难以确定所谓的“所有古诗”的具体范围。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古代诗歌中都有关于清明的描写和赞美,这些诗歌通过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为我们展现了古人对清明节的热爱和感悟。
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的《清明日游芳洲池》:“兴来又何处,平野一草亭”,都是很著名的描写清明景象和情感的古诗作品。
2025年07月28日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025年07月28日
忆江南词三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