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唐代:袁戈
夜雨潇湘灯火昏,清明时节鹒声闻,
伤魂最是家千里,泪看高堂少一人。
思母
元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寒食上冢
宋代: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慈乌夜啼
2025年07月28日
怀念母亲
唐代:袁戈
夜雨潇湘灯火昏,清明时节鹒声闻,
伤魂最是家千里,泪看高堂少一人。
思母
元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寒食上冢
宋代: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慈乌夜啼
2025年07月28日
结局是悲剧,相爱的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康熙虽然爱着卫琳琅,但是却没有如愿得到琳琅的心,最终有缘无分,孤独终老。
《寂寞空庭春欲晚》小说是匪我思存根据一句诗“寂寞空庭春欲晚”创作出来的一部言情小说,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诗句原来的意思表达的就是一种寂寞孤独之情,所以沿用到小说当中也逃脱不了这种悲伤的情怀。
小说结局。
康熙答应孝庄以后再也不见琳琅,见了最后一面,温存了一夜后怀上了八阿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召幸过琳琅。后来康熙又找了一个女的封为和妃,当做琳琅的替身宠幸了20年2025年07月28日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的诗。
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2025年07月28日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2025年07月28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从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而“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2025年07月28日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夜泊牛渚怀古》和《庐山谣》等诗篇都涉及到了长江这条巨大的河流。其中最著名的描写长江的诗歌当属《庐山谣》。
《庐山谣》中有“余看四壁如晴空,高楼明镜澄江中”一句,描述了庐山之巅楼阁的高耸壮观,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犹如明镜般晶莹剔透,表现出长江两岸壮美的山水风光。
此外,他的《将进酒》中也有长江相关的描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和长江都是中国两大重要河流,而这些描写则展现了太行山和庐山之间,黄河和长江两个流域之间的美丽景色与浩荡壮阔,展现了长江作为一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河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2025年07月28日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就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2025年07月28日
不是送别,是寄赠。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不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重在写景,其二重在抒情。
2025年07月28日
为所欲为,学识渊博,一叶障目,首当其冲,示威游行,子承父业。
为学一首示子侄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异同点: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是劝勉晚辈要勤奋好学、努力成才。不同点在于,前者作者是北宋王安石,讲的例子是“不学”导致一个天资过人的最终变成了平庸之人;后者作者是明初宋濂,讲的例子是宋濂自己“刻苦好学,终有所成”的经历,说明勤奋好学是成才的途径。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2025年07月28日
“乍”是突然的意思,有个相近的词叫作“春光泄漏”,它的意思是:男女的奸情私通苟合被人觉察识破,“春光乍泄”意思应该很接近,不过也可以做突然看见春光的意思,至于这春光嘛,是直译还是暗喻就看前后文了。
春光乍泄山坡上的迎春花是能看的,这是因为当春天的脚步刚刚耒临之时,天气春寒料俏,还比较寒冷之时,那迎春花的巷蔓就己葱绿,有的是翠绿、也有的是墨绿,透露出了勃勃生机,而在缘的间隙中、不时有黄色的小花怒放,尽显春光乍泄,给人们带来春天春意盎然的信息。
春色乍泄不是成语,正确的成语应该是春光乍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