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尽心》上、下卷。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两篇,分别是《孟子注》和《孟子集注》。《孟子注》是由明朝学者罗贯中所著,注释内容较为简略,注重讲解孟子的思想和文化背景;而《孟子集注》是清朝学者程树德所著,注释内容更加详细和全面,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讨,被认为是孟子注本中的经典之作。两篇注本都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孟子思想和古代哲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汉赵岐注本《孟子章句》,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孟子集注》及宋代第一部《孟子》伪作《孟子注疏》和清代《孟子》研究代表作焦循的《孟子正义》这几部重要且影响大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