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的天下之大的含义,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
原文如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之”在这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天下之大”翻译为“偌大的天下”。
原文: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