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中的世外桃源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向往,是大同社会的缩影,反衬当时作者对社会黑暗的不满。
2.这样写很真实,凸显出陶渊明隐士的特点。
3.增添文章神秘色彩,强化了桃源的神秘。
语言晓畅,用词精到。《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靖节耳目所濡,故不觉出诸口耳”(《诗源辨体》)。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山中优美的景色。
《再游桃花源》中,首先是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其次是险(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第三是幽(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美景的赞美之情。
《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