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于宋代词人苏轼《前赤壁赋》全文:“壬戌之秋,八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上善若水,阴晴圆缺。像苏轼这样的伟人,已经做到了物与我皆无尽也,其身体虽已消亡,精神业以消散,其思想却永恒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中,供后人瓢饮。
你我平凡人,百年之后,身躯消亡,精神泯灭,思想大概率亦无传世;有时念到死亡之际,前途种种,一切成空;向身后事望,看不到,想不到,那是比深渊更黑的墨,顿时惊悸,哀吾生之须臾,哀吾生之须臾……但世间总会有相同的花,你往前看,必定有先人在看你,你往后看,亦会有后人在跟你招手,即便不算这浩浩汤汤的时间长河,此时此刻,广袤空间上也会有人跟你脑袋闪光同样的光,在这世界上,在这宇宙中,我们不曾孤独。
拿起赤壁赋,读到会心处,前后皆有我。在这儿,就借苏轼的扁舟,游一游这长河,看一看明月。
造物者之无尽藏,我亦食也。苏东坡,谢了啊。
苏轼的《赤壁赋》是他一生的一个分界点。 《赤壁赋》以前的苏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为年少轻狂且才华横溢的文人。 而《赤壁赋》之后的苏轼虽然为人处事还是不变,不过多了一些收敛。不再自负。一如《赤壁赋》一样的文章风格,在这之后渐渐显示出来。被贬黄州,成就了更加完整的苏轼。 从一开始因为被贬的郁郁不乐,到后期洒脱的心态。我们都可以在这文章中看到他那股陶渊明一般“悠然见南山”的喜乐安逸之前。 其之潇洒,其之超脱与浩然之气,都出来了,在这文章中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