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唐·林杰《乞巧》。乞巧:旧时风俗,妇女们于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穿尽红丝: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这里指以红丝穿针。 这两句大意是: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完了红丝几万条。两句诗绘出一幅七夕乞巧的妇女群像。七夕之夜,新月初升,千家万户的妇女们。摆上瓜果,望月下拜,纤纤玉手拿着红丝往针孔里穿,虔诚地想学会织女的本领。这幅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问,任美丽的想象去驰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1、原文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这首诗描述了古代七夕节(又名乞巧节)的民俗活动。诗句表达了人们在七夕之夜,望着秋月,祈求自己拥有灵巧的手艺和智慧的心情。同时,诗中的“红丝”代表着红线,穿尽红丝意味着穿过无数条红线,象征着人们对美满姻缘的祈求。
整首诗传递了古人在七夕节寄托美好愿望,祈求幸福生活的民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