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这首古诗的意思: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稚子弄冰》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稚子弄冰”是一句比喻语。它指的是童年时期,孩子们在夏天玩耍时会去把小溪里的冰块拿上来,彼此分享,然后弄得融化了。这个比喻语暗指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孩子们对生活充满好奇,热情和激情,他们总是能够发现新的乐趣,不计成本地去体验,勇敢地去冒险。
稚子弄冰这个成语比喻小孩子及其无知,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无知,或者对大人严令的许可而执意做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形象地说,就是小孩子们在冬天玩耍,把冰分割成许多小块,认为可以将冰拼接回原来的样子,但是最后发现永远也拼不回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稚子弄冰”的真正意义。这个成语暗示,在生活中大人们有很多行动或者思维上的无知,只会像孩子一样,把自己错误的想法强加给他人,而最终必然会遭到失败,无法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