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chán虞[yú]世[shì]南[nán]【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全诗为: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蝉 虞世南(yú shì nán) chuí ruí yǐn qīnɡ lù , liú xiǎnɡ chū shū tónɡ 。
垂 緌 饮 清 露 , 流 响 出 疏 桐 。 jū ɡāo shēnɡ zì yuǎn ,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ɡ 。 居 高 声 自 远 , 非 是 藉 秋 风 。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该诗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