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 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一回归结了红楼梦的起源 通过两个似乎与大观园无关的人物来引出故事 金庸的小说就有模仿这的意思 红楼梦从第一回就奠定了全文的悲剧色彩 也写出了全文的主旨 --“使闺阁立传”
先来看书中七十回原文: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评析:
自古以来所有诗词,只要是吟咏花草树木一类四季景物的,多数都是充满着惋惜悲切的思绪在其中,而特别象柳絮这种轻盈离落之物,更给人以无根飘零的感觉,所以是很少有人会把一个正面的情绪寄托于作品之中的。
薛宝钗填的这首词,从第一句起,已然不落俗套,东风卷得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