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 、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 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 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诗,表现了对于出征边疆的士兵怀念故乡的感情。
诗中描绘了边疆风光、士兵们离别家园、征战沙场、怀念家乡的情景,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身处边疆的将士的感慨、对民族繁荣昌盛的期望和对祖国边疆稳定的祝愿。其中,开头四句写塞外的边疆画面,后面四句写离别显得十分的真挚、感人,所以这首诗一直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派遣大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的战斗历程。其中“出塞”的意思是指出征北方边境,进行战争或巡逻等军事行动。这首诗以豪迈激昂的笔调,讴歌了边疆军人的英勇才干和忠诚精神,表达了对祖国疆土的热爱和保卫的决心。
诗意是: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原文: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