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寿陵人。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相传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 这位寿陵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拼音:hándān xué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载:战国时有个人到赵国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别人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后来用“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邯郸学步,这则成语故事是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人用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释义
基本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比喻生硬地模仿照搬,结果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例句
引进新科技时,最忌讳硬生生地模仿,此种邯郸学步,注定要失败。
盲目崇洋的人难免会出现邯郸学步那样可笑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