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可知识网

诗词文化分享平台

观书有感二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观书有感 [ 南宋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观书有感是朱熹的,不是陆游的。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充满理趣的小诗。全诗采用了设问、比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虽然很短,却含蓄蕴藉、前后呼应、意味深长。诗的首句"一鉴开",言简意赅,用比喻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既呼应了第三句的"清如许",也为第二句"天光云影"做了铺垫。水若不清,是不可能倒映出天光云影的。

第三、四句,诗人顺势设问。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感悟。水如此清澈,是因为一直有源头活水注入。那么人呢?人只有专心致志地读书,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心思澄明,不断成长进步。

整首诗,诗人没有一字写读书的感悟,实际上却字字都是感悟。"方塘""活水"都一语双关,既是实景,也是象征物。"清如许"的"方塘"本身就是某种读书境界与内心感受的象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