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作者: 虞世南 (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蝉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通常寓意着夏天、高洁、清高、禅意等。以下是一首关于蝉的古诗:
《蝉》
唐·虞世南
蜩螗噪我庭,真堪为蝉与燕。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愧黄公,蝉鸣空桑林。
九日闻蝉思古人,而予抱疾何为然?
这首诗通过描绘蝉的鸣声,表达了诗人对夏天、高洁、清高的感慨。其中“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描绘了清晨时分,蝉的鸣声渐渐稀疏,而碧绿的树叶依然无情地存在,形成了一种寂静的美。
诗中还提到“薄宦愧黄公,蝉鸣空桑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官职微薄、未能像黄公一样隐居山林的愧疚之情。最后,诗人听到蝉鸣,想起了古人,又对自己的病态之身感慨不已。
蝉
朝代:唐作者: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