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一首示子侄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异同点: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是劝勉晚辈要勤奋好学、努力成才。不同点在于,前者作者是北宋王安石,讲的例子是“不学”导致一个天资过人的最终变成了平庸之人;后者作者是明初宋濂,讲的例子是宋濂自己“刻苦好学,终有所成”的经历,说明勤奋好学是成才的途径。
试理解回答:“为学一首示子侄。”中间不须断开,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现在就模仿着做一首诗并把它展示给子侄(晚辈们)看(欣赏)。
可以这样断句:为学一首/示子侄 。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清代〕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选自著名的《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历代文选清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删节。作者为彭端淑(1699年-1779年),清朝四川丹棱人,字仪一、乐斋。雍正进士。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乾隆间,充顺天乡试考官。后出为广东肇罗道。所在省察政治,黜陟能否。寻告归。家居十余年,主讲锦江书院。工诗文,与弟肇洙、遵泗齐名,时称“三彭”。著有《白鹤堂文集》、《晚年诗稿》等。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