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在公成语拼音 sù yè zài ɡōnɡ 成语解释 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成语故事或出处 《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成语造句 毅~,坐而待旦。(《晋书·刘毅传》)
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出自《诗经·卫风·氓》。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出自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2、《诗·大雅·抑》:“夙兴夜寐,洒埽庭内,维民之章。” 孔颖达 疏:“侵早而起,晚夜而寐,洒埽室庭之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
意思是:他一晚上都在吃饭。
夙夜在公在《诗经·召南·采蘩》中的原意是指为了祭祀而日夜辛勤地养蚕。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申为从早到晚勤于公务,形容无论早晚,无时无刻不为公事奔忙操劳。它刻画了勤勉敬业、尽责担当的从政者形象。在古代文献中,如《晋书·刘毅传》中对晋代名臣刘毅的描述,就高度赞赏了他恪尽职守、为民着想的品格,称他平日皆是“夙夜在公,坐而待旦”
意思是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译文: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办事多繁忙。出自《鲁颂·駉之什》是诗经“风”“雅”“颂”中的颂篇之一,有4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