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在古代,菊花象征长寿,茱萸也可以入药,而九这个数字也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有些地方也习惯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节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初九重阳节,一种说法是「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故名为重阳。
另一种说法是九月九日,是一个佳节,又和“九为阳数”有关,同时“九”的又一个象征寓意为“阳”,所以九月初九被作为一个祈福节日,“阳”在古代有很多象征寓意,基本都是吉祥的。故因“九”作为“阳”的象征,得名“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