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释义:观赏涨潮。特指观赏 钱塘江 的大潮。每年以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最盛。 晋 顾恺之 有《观潮赋》。 唐 孟浩然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寻。”
宋 潘阆 《酒泉子·忆馀杭》词:“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观潮》。
原文:
瑞鹧鸪·观潮
宋 ·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观潮》课文原文电子书共分为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海边看潮汐变化时的感受和心情,同时引入了本文的主题——潮汐现象。
第二段通过对潮汐现象的详细解释,揭示了潮汐的形成原因和规律。
第三段则着重介绍了潮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潮汐的重要性。
最后一段为结尾,作者再次回归个人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智慧的赞叹。整篇文章通篇自然流畅,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潮汐现象的各个方面,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观潮》一文共有5个自然段。按作者观潮的过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给课文分为3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③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④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人教版)。 课文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