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喻唐太宗一生穷兵黩武,战事不断,唐太宗长年对西凉、高丽用兵,空间葡萄入汉家也是反映这一问题。
太宗时名臣,房玄龄在临死之前也对太宗说过他一生战争不断,穷兵黩武,人民没有得到好的休养生息。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代表作《兵车行》,揭露了如下的社会现实:
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趋频繁,连年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杜甫的《兵车行》就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这一社会现实。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因此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杜甫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对战争的控诉。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所写的五言律诗,杜甫在这首诗歌作品中,反映了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春望》作为杜甫安史之乱的诗,它具有极高的写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诗歌的全部内容,通过诗句的描写,便可看出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极具衰败之景。
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国家的凋敝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诗句开篇,作者以“望”字点题,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唐朝诗圣杜甫诗歌中,描写安史之乱内容的诗最著名的当属《石壕吏》和兵车行。
《石壕吏》隶属杜甫“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一篇。全诗讲述了他一天夜里偶然投宿在一户农家后的所见所闻。作者在这首诗里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之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现状,对底层人民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该诗也对后世研究“安史之乱”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兵车行》是杜甫的叙事名篇,开篇这两句就为我们展现了壮丁即将入伍时街上车水马龙的场景,以及父母亲人送行时难舍难分的画面,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意境,足见战争之惨烈。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写的诗句描写了社会生活的现状。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有:
《悲陈陶》唐代: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