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释义: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025年07月28日
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释义: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025年07月28日
你好,“为山九仞”是形容山峰高耸,非常高大。其中,“仞”是长度单位,相当于人的手臂长度,约为1.32米。因此,“为山九仞”表示山峰高度达到了九个人的手臂长度,即十多米以上,形容山峰非常高大。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于《书经》的《旅獒》篇,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要建造九仞高的山,如果最后一筐土石不倒在山顶上,那么山的高度就不会达到九仞,就会造山失败。功亏于不能执着坚持。
功亏一篑。比喻功亏一篑
原文出自《尚书·旅獒》,根据周代度量衡制度,一仞=八尺,周制的一尺约为23cm,九仞,那就是23cm×8×9=15.56m了。以上是字面意思,实际上,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中,九仞:极言其高;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整句话的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2025年07月28日
1、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纳凉》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莲曲》 梁·萧纲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2025年07月28日
1、《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近代·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赠友人》
近代·朱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2025年07月28日
关于刘禹锡古诗12首有: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5.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杨柳枝》
2025年07月28日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忆江南 白居易 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是首诗词,是唐代白居易作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025年07月28日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老干是指老的枝干。《新竹》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2025年07月28日
先写出清明节,画上装饰物,画上荷花和荷叶,画出文本框,绿色涂上荷叶的颜色,然后我们涂上水面的蓝色,我们用灰色画上山峰的颜色,然后我们来画出清明节的黄色,我们用红色画出文本框的颜色,像这样我们的清明节手抄报就完成了。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2025年07月28日
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这句话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文的意思是学习是要花费精力的,而从纸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要明白书中的真知道理,必须得亲身体验实践。
2025年07月28日
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 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 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 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 心。